入伏以來,持續的高溫天氣席卷燕趙大地。在高溫“烤”驗下,河北省地球物理勘查院工作人員在張家口張北縣金家營一帶開展石墨礦普查項目,為進一步開展地質找礦工作提供基礎地質資料。
河北省地球物理勘查院工作人員在野外開展石墨普查項目。(供圖/物勘院 郭宇翔)
七、八月份的夏天,是張家口壩上草原一年中最美的季節,卻也伴随着難耐的高溫,撲面而來的熱氣讓人窒息。烈日當空,河北省地球物理勘查院承攬的河北省張北縣金家營——郝家營一帶石墨礦普查項目正在緊張作業。
7月20日一大早,韓繼春、袁雪超等工作人員分别前往工作區開展地質勘探工作,因為工作區與駐地間隔較遠。他們往往需要步行一個多小時才能到達工作區開啟一天緊張又忙碌的工作。
連續的高溫天氣,對于需要進山開展地質勘查的工作人員來說無疑面臨着體能和意志的雙重考驗。
遮陽帽、面紗、長袖,讓他們與這個炙熱的季節格格不入,常常出門沒多久,汗水就濕透了他們的衣服,工作服成了名副其實的“汗服”,即使他們“全副武裝”,也還是因曬傷而“挂彩”。
在高溫下野外作業,補水降溫是保障工作人員身體健康的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項目組組長馮景志介紹,為了避開高溫,每天天蒙蒙亮就出發,争取中午前返回駐地。“清涼油、藿香正氣水是必備用品,每個人盡可能地多背一些礦泉水。”
即便是采取了多項防護措施,還是有工作人員出現了中暑的症狀。七月初的一天,因為天氣炎熱,工作區域處于低窪地帶,空氣流通不暢,工作人員覃林出現了頭暈、惡心的中暑症狀。“抹了清涼油、喝藿香正氣水,把他攙扶到陰涼處,之後回撤到駐地,所幸身體很快恢複。”馮景志說。
烈日炎炎,這支平均年齡二十多歲的團隊經受住了烈日“烤”驗。讀取、記錄、分析,工作人員熟練地操作儀器,井然有序。一個區域取完樣品來不及休息就趕往下一個工作區,身上的負重也越來越重。每個石塊樣品重量在2公斤左右,有時候一天采樣40餘個,工作人員就分擔背着樣品前往下一個采樣點。馮景志說:“用一身汗水保障國家資源能源安全,很值得。”
據馮景志介紹,項目組已經奮戰了兩個多月,通過分析和研究總結了本區石墨礦的形成條件和分布規律,并初步建立了地質—地球物理找礦模型。
馮景志表示,接下來項目組将在58.67k㎡的工區内開展激電中梯測量、鑽探等工作,為該區實現更大的找礦突破提供科學精準的數據資料。“這一項目的開展,可以摸清石墨礦在張家口地區的分布,為下一步石墨礦的開采提供了數據支持,為經濟建設、科學研究和進一步的地質找礦工作提供重要依據。”